国产对白在线正在播放_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直播_亚洲欧洲综合有码无码_亚洲国产麻豆免费观看

歡迎訪問江蘇省蘇計投資咨詢有限公司、南京蘇計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25-83581377    
首頁 >> 主營業務 >> 政策法規
國家減災委員會關于印發《“十四五” 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的通知
發布日期: 2022-07-22    點擊數:168

國家減災委員會關于印發《“十四五”

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的通知

國減發20221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家減災委員會各成員單位:

《“十四五”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已經國務院領導同志同意,現印發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家減災委員會

                       2022年619

        

 

“十四五”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

 

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積極推進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和防治能力現代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等法律法規和文件,制定本規劃

一、現狀與形勢

(一)十三五”時期建設成效。

“十三五”時期,黨中央、國務院對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作出一系列決策部署,各地區各部門狠抓落實,社會各界廣泛參與我國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自然災害管理體系不斷優化。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深化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組建應急管理部,統籌協調、分工負責的自然災害管理體制基本建立,災害風險綜合會商研判、防范救援救災一體化、救援隊伍提前預置、扁平化指揮協調機制進一步健全。修訂施行防洪法、森林法、消防法、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加快推進自然災害防治立法,一批自然災害應急預案和防災減災救災技術標準制修訂實施

自然災害防治能力明顯增強。組織實施自然災害防治重點工程,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形成階段性成果并發揮重要作用,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特大型地質災害防治取得新進展,房屋市政設施減隔震工程和城鄉危房改造等加快推進建設。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水平穩步提升,國產高分辨率衛星、北斗導航等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防災減災救災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救災救助能力顯著提。強化全災種全過程綜合管理和應急力量資源優化管理,災害信息報送更加及時,綜合監測預警、重大風險研判、物資調配、搶險救援等多部門、跨區域協同聯動更加高效。基本建成中央、鄉五級救災物資儲備體系中央財政自然災害生活補助標準不斷提高,災害發生12小時內受災人員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科普宣傳教育成效明顯。在全國防災減災日、安全生產月、全國消防日、國際減災日等重要節點,開展形式多樣的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教育活動,防災減災宣傳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成效凸顯,年均受益5億余人次。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6397個,確定首批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縣創建試點單位13個,建設12個國家級消防科普教育館,有序推進防災減災科普宣傳網絡教育平臺建設,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技能明顯提升。

國際交流合作成果豐碩。積極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2015-2030年仙臺減輕災害風險框架》進展明顯,上海合作組織、中國-東盟等區域合作框架下的合作更加務實,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交流合作不斷擴大。中國國際救援隊、中國救援隊積極參與國際救援行動,充分彰顯了我負責任大國形象

“十三五”時期,我國防災減災救災體系經受了嚴峻考驗,成功應對了九寨溝地震、“利奇馬”超強臺風、2020年南方洪澇災害等重特大自然災害最大程度減少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失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安全穩定環境。年均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和年均每百萬人口因災死亡率分別為0.4%、0.7,大幅低于“十三五”時期提出的1.3%、1.3的規劃目標年均全國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倒塌房屋數量、農作物受災面積、森林草原火災受害面積、直接經濟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與“十二五”時期相比分別下降37.6%、70.8%、22.7%、55.3%、38.9%。

(二)短板與挑戰

全球氣候變背景下,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頻發高溫、暴雨、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易發高發隨著城鎮化、工業化持續推進,基礎設施、高層建筑、城市綜合體、水電油氣管網等加快建設,產業鏈、供應鏈日趨復雜,各類承災體暴露度、集中度、脆弱性不斷增加,多災種集聚和災害鏈特征日益突出災害風險的系統性、復雜性持續加劇。面對復雜嚴峻的自然災害形勢,我國防災減災救災體系還存在短板和不足

統籌協調機制有待健全一些地方應急管理體制改革還有待深化,防災減災救災統籌協調亟需強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頻發,災害風險隱患排查、預警與響應聯動、社會動員等機制不適應新形勢新要求。自然災害防治缺少綜合性法律,單災種法律法規之間銜接不夠基層應急組織體系不夠健全,社會參與程度有待提高

抗災設防水平有待提升自然災害防御能力與實施國家重大戰略還不協調不配套。交通、水利、農業、通信、電力等領域部分基礎設施設防水平低,城鄉老舊危抗震能力差,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存在短板,部分中小河流防洪標準偏低,病險水庫隱患突出,蓄滯洪區和森林草原防火設施建設滯后,應急避難場所規劃建設管理不足,“城市高風險、農村不設防”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觀。

救援救災能力有待強化。地震、地質、氣象、水旱、海洋、森林草原火災等災害監測網絡不健全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在執行全災種應急任務中,面臨航空救援等專業化力量緊缺、現代化救援裝備配備不足等難題。地震災害救援、抗洪搶險以及森林草原火災撲救等應急救援隊伍專業化程度不高,力量布局不夠均衡。應急物資種類、儲備、布局等與應對巨災峰值需求存在差距。新科技、新技術應用不充分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和預報預警能力有待提高,災害綜合性實驗室、試驗場等科研平臺建設不足。

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有待增強。一些地方領導干部缺少系統培訓,風險意識和底線思維尚未牢固樹立公眾風險防范和自救互救技能低,全社會共同參與防災減災救災的氛圍不夠濃厚。社會應急力量快速發展需進一步加強規范引導。災害保險機制尚不健全,作用發揮不充分。

我國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面臨新形勢新挑戰,同時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全面加強黨的領導為防災減災救災提供了根本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階段開啟新征程為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提供了強大動力全面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為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提供了重大契機,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規劃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發展安全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為主題,加快補齊短板不足,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相適應,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協調,構建高效科學的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全面提高防災減災救災現代化水平,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的組織領導、統籌協調、提供保障等重要作用,把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推動樹牢災害風險管理和綜合減災理念,落實“兩個堅持、三個轉變”要求,形成各方齊抓共管、協同配合的工作格局,為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凝聚力量、提供保障。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作為首要目標,強化全災種全鏈條防范應對,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提升公眾安全知識普及和自救互救技能水平,切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堅持主動預防為主堅持源頭預防、關口前移,完善防災減災救災法規標準預案體系,將自然災害防治融入重大戰略、重大規劃、重大工程,強化常態綜合減災,強化風險評估、抗災設防、監測預警、隱患排查,統籌運用各類資源和多種手段增強全社會抵御和應對災害能力

——堅持科學精準。堅持系統思維,科學把握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災害孕育、發生和演變規律特點,優化整合運用各類科技資源,有針對性實施精準治理,實現預警發布精準、預案實施精準、風險管控精準、搶險救援精準、恢復重建精準。

——堅持群防群治。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充分發揮群團組織作用,積極發動城鄉社區組織和居民群眾廣泛參與,強化有利于調動和發揮社會各方面積極性的有效舉措,筑牢防災減災救災人民防線。

(三)規劃目標。

總體目標:到2025年,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和防治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基本建立統籌高效、職責明確、防治結合、社會參與、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相協調的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力爭到2035年,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和防治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重特大災害防范應對更加有力有序有效。

分項目標:

——統籌協調、分工負責的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各級各類防災減災救災議事協調機構的統籌指導和綜合協調作用充分發揮,自然災害防治綜合立法取得積極進展。

——救災救助更加有力高效,害發生10小時之內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年均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控制在1%以內,年均每百萬人口因災死亡率控制在1以內,年均每十萬人受災人次在1.5萬以內。

——城鄉基礎設施、重大工程的設防水平明顯提升,抗震減災、防汛抗旱、地質災害防治、生態修復等重點防災減災工程體系更加完善、作用更加突出。

——災害綜合監測預警平臺基本建立,災害綜合監測預警信息報送共享、聯合會商研判、預警響應聯動等機制更加完善,災害預警信息的集約性、精準性、時效性進一步提高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公眾覆蓋率達到90%。

——建成分類型、分區域的國家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基礎數據庫,編制國家、省、市、縣級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圖和防治區劃圖,國家災害綜合風險評估能力大幅提升。

——防災減災救災的基層組織體系有效夯實,綜合減災示范創建標準體系更加完善、管理更加規范,防災減災科普宣教廣泛開展,各類防災減災設施規劃建設科學、布局合理,掌握應急逃生救護基本技能的人口比例明顯提升,城鄉每個村(社區)至少有1名災害信息員

三、主要任務

(一)推進自然災害防治體系現代化。

1.深化改革創新,健全防災減災救災管理機制。

建立健全統一權威高效的自然災害防治綜合協調機,強化統籌協調、防治結合管理模式,形成各方齊抓共管、協同配合的防災減災救災格局。建立完善重特大自然災害調查評估制度,推動落實自然災害防治責任。健全完善軍地搶險救災協聯動機制,強化信息互通、資源共享、需求對接、行動協同,形成應急救援合力。強化區域防災減災救災協作,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中,統籌構建區域防災減災協同機制,在災情信息、救災物資、救援力量等方面強化區域聯動協作

2.突出綜合立法,健全法律法規和預案標準體系。

推動制修訂防災減災救災法律法規,著力構建新時代自然災害防治法治體系。修訂完善中央和地方各級自然災害類應急預案,落實責任和措施,強化動態管理,提高自然災害應急預案體系的系統性、實用性。制修訂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風險普查評估、災害信息共享、災情統計應急物資保障、災后恢復重建等領域標準規范強化各層級標準的應用實施和宣傳培訓。

3.強化源頭管控,健全防災減災規劃保障機制。

加強規劃協同,將安全和韌性災害風險評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要求,劃示災害風險區,統籌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雨洪風險控制線等重要控制線強化規劃底線約束。統籌城鄉和區域流域防洪排澇、水資源利用、生態保護修復、污染防治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布局結合區域生態網絡布局城市生態廊道,形成連續、完整、系統的生態保護格局和開敞空間網絡體系。全面完成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建立分類型分區域的國家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基礎數據庫,編制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圖和防治區劃圖,修訂地震烈度區劃洪水風險區劃、臺風風險區劃、地質災害風險區劃等。

4.推動共建共治,健全社會力量和市場參與機制。

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行業標準和行為準則,完善統籌協調和信息對接平臺,支持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綜合風險調查、隱患排查治理、應急救援、救災捐贈、生活救助、恢復重建、心理疏導和社會工作、科普宣傳教育等工作。積極支持防災減災救災產業發展,建設一批國家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鼓勵開展政產學研企協同創新,促進防災減災科技成果產業化。組織實施一批安全裝備應用試點示范工程,探索“產品+服務+保險”等新型應用模式,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參與先進技術裝備的工程化應用和產業化發展。建立完善社會資源緊急征用補償民兵和社會應急力量參與應急救援政策制度。建立健全巨災保險體系,推進完善農業保險、居民住房災害保險、商業財產保險、火災公眾責任險等制度,充分發揮保險機制作用。

5.強化多措并舉,健全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教育長效機制。

編制實施防災減災救災教育培訓計劃,加大教育培訓力度,全面提升各級領導干部災害風險管理能力。繼續將防災減災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加大教育普及力度。加強資源整合和宣傳教育陣地建設,推動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教育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走深走實。充分利用全國防災減災日、安全生產月、全國消防、國際減災日、世界急救日等節點,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防災減災知識宣傳、警示教育和應急演練形成穩定常態化機制

6.服務外交大局,健全國際減災交流合作機制。

推進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2015-2030年仙臺減輕災害風險框架》,務實履行防災減災救災雙邊、多邊合作協議。廣泛宣傳我國防災減災救災理念和成就,深度參與制定全球和區域防災減災救災領域相關文件和國際規則。打造國際綜合減災交流合作平臺,完善“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國際合作機制,深化與周邊國家自然災害防治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推動我國防災減災救災高端裝備產品走出去積極參與國際人道主義救援行動。

(二)推進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現代化。

1.加強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鄉工程設防能力

推進大江大河大湖堤防達標建設,加快防洪控制性水庫和蓄滯洪區建設,加強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山洪災害防治。推進重大水源和引調水骨干工程建設,加快中小型抗旱應急水源建設,開展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提高抗旱供水水源保障和城鄉供水安全保障能力。統籌城市防洪和內澇治理加強河湖水系和生態空間治理與修復、管網和泵站建設改造、排澇通道雨水源頭減排工程、防洪提升工程等建設實施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繼續實施海岸帶保護修復,促進自然生態系統質量進一步改善。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抗旱排澇能力。實施公路水路基礎設施改造、地質災害綜合治理、農村危房改造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等工程。建設完善重點林區防火應急道路、林火阻隔網絡,加強林草生物災害防治基礎設施建設。

2.聚焦多災種和災害鏈,強化氣象災害預警和應急響應聯動機制

加強災害監測空間技術應用,加快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加速災害地面監測站組網,廣泛開展基層風險隱患信息報送,提升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預警能力。建立健全災害信息跨部門互聯互通機制,實現致災因子、承災體、救援救災力量資源等信息及時共享。加快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加強災害趨勢和災情會商研判,提高重大風險早期精準識別、風險評估和綜合研判能力完善多部門共用、多災種綜合、多手段融合、中央-省-市-縣-鄉五級貫通的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提高預警信息發布時效性和精準度。進一步壯大災害信息員隊伍,充分發揮志愿消防速報員、“輕騎兵”前突通信小隊等作用。加強氣象災害預警與應急響應銜接,強化預警行動措施落實,必要時采取關閉易受災區域的公共場所,轉移疏散受威脅地區人員,以及停工、停學、停業、停運、停止集會、交通管控等剛性措施,確保人員安全。加強輿情監測和引導,積極回應社會關切。

3.立足精準高效有序,提升救援救助能力。

整合利用各類應急資源,科學構建應急救援力量體系,優化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和海上專業救撈各專業應急救援力量布局,提升快速精準搶險救援能力。建立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健全國家應急指揮、裝備儲備調運平臺體系。強化救援救災裝備研制開發,加大先進適用裝備配備力度,優先滿足中西部欠發達、災害多發易發地區的裝備配備需求。健全完善航空應急救援體系,租購結合配備一批大型航空器,優化空域使用協調保障機制,加強航空救援站、野外停機坪、臨時起降點、取水點、野外加油等配套設施建設,建設航空應急服務基地。健全救災應急響應機制,調整優化災害應急救助、過渡期救助、倒損民房恢復重建、旱災和冬春生活救助等政策,提高災害救助水平。科學規劃實施災后恢復重建,在多災易災地區加強基層避災點等防災減災設施建設。

4.優化結構布局,提升救災物資保障能力。

健全國家應急物資儲備體系,推進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新建和改擴建工作,重點在交通樞紐城市、人口密集區域、易發生重特大自然災害區域增設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繼續完善中西部和經濟欠發達高風險地區地市和縣級儲備體系支持紅十字會建立物資儲備庫。科學調整儲備的品類、規模、結構,優化重要救災物資產能保障和區域布局。開展重要救災物資產能摸底,制定產能儲備目錄清單,完善國家救災物資收儲制度建立統一的救災物資采購供應體系,推廣救災物資綜合信息平臺應用健全救災物資集中生產、集中調度、緊急采購、緊急生產、緊急征用、緊急調運分發等機制。

5.以新技術應用和人才培養為先導,提升防災減災科技支撐能力。

依托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探索制定防災減災救災領域科技成果轉化清單,加強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統籌推動相關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建設一批科教結合的自然災害觀測站網、野外科學觀測站、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統籌建設自然災害防治領軍人才隊伍,組建自然災害防治高端智庫,發揮決策咨詢作用。推動自然災害綜合風險防范、應急管理相關學科和專業建設,鼓勵支持有條件的高等院校開設防災減災相關專業,積極培養專業人才。加強地震風險普查及防控,強化活動斷層探測和城市活動斷層強震危險性評估,開展城市地震災害情景構建。發揮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在抗旱增雨(、農業防災減災中的積極作用。

6.發揮人民防線作用,提升基層綜合減災能力。

結合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和區域協同發展等戰略實施,完善城鄉災害綜合風險防范體系和應對協調機制。實施基層應急能力提升計劃,健全鄉鎮(街道)應急、消防組織體系,實現有機構、有場所、有人員有基本的裝備和物資配備。深入組織開展綜合減災示范創建,大力推廣災害風險網格化管理,實現社區災害風險隱患排查治理常態化。推進基層社區應急能力標準化建設,實現每個社區“六個一”目標,即一個預案、一支隊伍、一張風險隱患圖、一張緊急疏散路線圖、一個儲備點、每年至少一次演練,不斷夯實群防群治基礎。

四、重點工程

(一)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能力提升工程

1.災害綜合監測預警系統建設。

我國自然災害易發頻發,多災種集聚和災害鏈特征日益凸顯亟需強化衛星遙感、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融合創新應用加強綜合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提高預報預警時效性準確性

風險基礎數據庫建設。依托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成果,建設類型、分區域的國家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基礎數據,繪制全國1:100萬、省級1:25萬市縣級1:5萬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圖、綜合風險區劃圖、綜合防治區劃圖規范基礎數據庫、評估與區劃圖的動態更新和共享應用。

風險監測系統建設。依托氣象、水利、電力、自然資源、應急管理等行業和領域災害監測感知信息資源發揮“人防+技防”作用,集成地震、地質、氣象、水旱、海洋、森林草原火災6大災害監測模塊,建立多源感知手段融合的全災種、全要素、全鏈條災害綜合監測預警系統,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長江流域、黃河流域、青藏高原等重點區域先行開展試點建設。

風險預警系統建設。在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實施成果基礎上,充分利用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集成建設災害風險快速研判、智能分析、科學評估等分析模型,建設重大災害風險早期識別和預報預警系統,提升長中短臨災害風險預報預警的效率和精度,對接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實現預警信息多手段、多渠道、多受眾發布。

2.應急衛星星座應用系統建設。

應急衛星是綜合監測預警網絡體系構建的科技性戰略資源。目前我國高分辨率衛星遙感、北斗導航、衛星通信等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防災減災應用水平不斷提升,但衛星監測預警精準性不夠,亟需依托國家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系統性構建應急衛星星座與綜合應用體系。

應急衛星星座建設。依托國家綜合部門、國家航天部門與商業衛星協同,針對災害監測預警應急搶險決策需求,推動形成區域凝視衛星、連續監測衛星、動態普査衛星序列,構建全災種、全要素、全過程應急衛星立體觀測體系。依托應急衛星星座,基于應急管理業務需求,構建綜合應用體系。加快推動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應急綜合應用系統工程建設,開展重大災害和多災種、災害鏈多要素綜合監測,建立健全衛星應急綜合應用業務模式、產品體系、技術標準體系,開展“通導遙”一體化應用關鍵技術攻關與示范工程建設,提升衛星監測預警能力

基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推動研發多體制融合衛星通信系統和綜合數據業務處理中心建設,配套研制一體化融合通信裝備,實現全天候、全時段、復雜地形條件下的實時雙向通信和數據傳輸,提高人員定位、應急救援等服務水平

(二)搶險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3.災害搶險救援隊伍建設。

近年來,我國自然災害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但我國應急救援隊伍建設起步較晚,基礎相對薄弱,應急救援隊伍布局與災害風險分布尚需優化,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專業應急救援隊伍能力有待加強,社會應急力量亟待規范發展

工程應急搶險隊伍建設。依托自然災害工程搶險基地和專業施工領域大型企業,建立堤防險情搶護、決口封堵、閘門搶險、堰塞湖應急處置等專業化隊伍名錄,在洪澇、地質災害頻發易發地區建設區域性平戰結合的工程應急搶險隊伍加強工程搶險技能訓練基地建設建立聯防聯訓機制,強化專業應急搶險救援裝備配備,全面提升工程搶險救援能力和水平。

地震應急救援隊伍建設。依托中國國際救援隊、中國救援隊、中國救援機動專業支隊等力量,支持國家級地震災害救援隊伍發展。建設新疆喀什國際地震救援實訓基地,升級改造國家地震緊急救援訓練基地、蘭州國家陸地搜尋與救護基地。在四川、云南、西藏、青海、新疆等地震高發區以及京津冀等重點地區,建設一批具備地震救援能力的專業救援隊伍,增加關鍵救援裝備配備,提升地震災害搶險救援水平。

森林草原火災應急救援隊伍建設。依托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大型國有森工企業、地方專職森林草原滅火骨干隊伍,在重點區域建設區域性機械化森林草原滅火隊伍,加強專業技能培訓,強化應對處置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災能力。在重點林區建設若干國家森林防火野外實訓基地,配備專業滅火設備。

社會應急力量建設。制定出臺加強社會應急力量建設的意見,開展社會應急力量專業技能培訓,鼓勵社會應急力量深入基層社區排查風險隱患、普及應急知識、參與應急處置,推動將社會應急力量參與防災減災、應急處置等納入政府購買服務和保險范圍,在道路通行、后勤保障等方面提供必要支持。推進災信息員等防災減災隊伍建設,加強專業培訓,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保障機制,提高隱患排查、預警信息傳遞、組織群眾避災避險能力。加大防災減災社會責任義務宣傳,引導紅十字會等社會團體廣泛參與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并積極發揮作用。

4.災害搶險救援技術裝備建設。

我國地震、洪澇等災害多發頻發,應急搶險救援任務艱巨、環境惡劣、難度極大,特別是惡劣水域環境、高海拔高寒山區、偏遠地區的重特大災害搶險救災技術裝備要求極高。目前,支撐搶險救援的應急交通通信、生命搜尋、險情處置和個體防護等專用裝備配備較為短缺、適用性先進性不夠,嚴重制約應急搶險救援實效。

專用搶險救援裝備研制。針對惡劣水域環境、高海拔高寒條件、堤防險情巡查和潰口封堵、堰塞湖搶險處置等,研制應急搶險救援裝備、抗寒抗凍防護裝備、潰口封堵搶險裝備、涉水搶險多屬具多功能裝備等專用搶險救援裝備。重點強化智能搶險機器人、遠程遙控決堤封堵、深水高分辨率探測、高原型大載重無人機、高原復雜地形大型設備空中吊運等搶險救援亟需裝備的研制與應用推廣。

應急交通保障裝備研制。針對山區河流、高山峽谷、高海拔高寒偏遠地區地質、洪澇等自然災害,研制配備大型模塊化全地形水陸兩棲搶險救援裝備、大跨度滾石障礙物快速搶險處置裝備等。綜合利用無人機、衛星遙感、物聯網等技術,研制性能穩定、機動性強的應急交通保障裝備。

應急指揮通信裝備研制。針對地震、洪澇森林草原火災等自然災害,研制配備輕型衛星通信裝備、大帶寬快速自組網通信技術裝備、水下通信技術裝備、地鐵及城市深層地下空間通信技術裝備、多隊伍協同通信技術裝備等,提升應急指揮通信保障能力。

緊急生命救援裝備研制。針對緊急生命搶險救援,研制配備大面積空中生命探測裝備、涉水遠程醫學救援裝備、航空用便攜式緊急醫學救援設備、特種應急搶險救援破拆裝備、復雜地形災害應急救援機器人、災害狹窄廢墟生命搜索裝備等緊急生命救援裝備。推內陸湖泊深水救撈能力建設,實現深潛裝備輕型化遠程投送

5.災害搶險救援物資保障建設。

應急物資保障是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我國應急物資儲備仍相對不足、總體規模不夠、種類單一,應急物資儲備布局亟待優化,應急物資市場和社會保障作用發揮不夠,產能保障和調運能力不足,這些短板仍需進一步完善。

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在中央層面,改擴建現有12座中央生活類救災物資儲備庫和提升35座通用儲備倉庫,建設華北、東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西北綜合性國家儲備基地,保持30大類440余個品種的中央應急物資儲備規模。在地方層面,結合實際需求和建設條件,改擴建現有應急物資儲備庫,解決應急物資保障緊迫需求,重點完善中西部經濟欠發達災害高風險地區應急物資儲備體系

物資產能提升工程。依托國家應急物資管理平臺,搭建應急物資重點生產企業數據庫。開展區域布局產能調查,鼓勵各地區依托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等,優化配置應急物資生產能力,重點加強西部地區、邊疆省區應急物資生產能力建設。

物資調配現代化工程。依托應急管理部門中央級、省級骨干庫建立應急物資調運平臺和區域配送中心。充分利用社會化物流配送企業等資源,加強應急救援隊伍運輸力量建設,配備運輸車輛裝備,優化倉儲運輸銜接。健全應急物流調度機制,提高應急物資裝卸、流轉效率。探索推進應急物資集裝單元化儲運能力建設,完善應急物資配送配套設施,暢通村(社區配送“最后一公里”。

6.應急資源綜合管理信息建設。

目前,全國主要應急救援隊伍、裝備物資、應急避難場所等搶險救援資源信息尚未全面統計,難以統籌管理和調配,應急資源智能化信息化科學管理不夠,對高效防災減災應急處置救援支持力度不亟需加強全國應急資源綜合管理信息化建設,提升應急資源利用效能。

應急救援隊伍管理信息化建設。統計梳理現有自然災害綜合應急救援隊伍、行業專業化災害應急救援隊伍、社會應急力量,開展應急隊伍分級分類、力量評估、登記建檔建立各級各類工程應急救援隊伍及專家名錄數據庫,建設自然災害應急救援隊伍信息系統,開展應急救援隊伍裝備物資配置、路線時間規劃等關鍵功能研發及應用。

應急裝備物資管理信息化建設。依托國家應急資源管理平臺,搭建應急裝備物資數據庫和信息管理系統,圍繞應急裝備研制、配置、推廣和應急物資生產、采購、儲備、調撥、運輸、發放、回收等各環節,開展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構建應急裝備物資供需匹配、適用分析、智能調配和物流優化等關鍵模型算法實現業務化推廣應用。

應急避難場所管理信息化建設。制定全國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管理指導意見和相關標準規范,充分利用城鄉公共服務設施和場地空間資源,推動各地科學合理規劃、高標準建設應急避難場所重點加強綜合性、室內型和農村應急避難場所的推廣建設。開展全國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管理情況調查建設完善應急避難場所信息管理系統,實現應急避難場所信息化、賬冊化、動態化管理,形成平時管理、災時指揮和公眾查詢功能。

(三)自然災害應急綜合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7.自然災害應急技支撐力量建設。

隨著城市化及城市群快速發展,地震、地質、氣象、水旱、森林草原火災自然災害易發生連鎖反應和放大效應,重大災害發生后,能夠為應急救援指揮機構、救援隊伍提供現場監測、損失評估、決策支持等方面的技術支持較為薄弱,亟待加強

國家防災科學城建設。立足我國重特大地震地質災害鏈、暴雨洪澇災害鏈、森林草原大火災害鏈、安全生產事故鏈及城市綜合體等重大安全風險防控需求,建設國家防災科學城,開展自然災害孕育機理、演變過程、防治技術等基礎理論研究,加強災害事故重大關鍵技術科研攻關與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產業化應用,并提供災害事故實景模擬、實訓演練、科普體驗等服務支撐

技術支撐力量建設。強化國家自然災害防治技術支撐單位能力,加強與地震、自然資源、氣象、水利、能源等行業專業技術機構協作合作。支持各類涉災行業規劃勘測設計單位建設國家及區域專業應急技術中心,聚焦攻關災害應急監測、風險防控和災情處置等技術難題。重點建設水旱和地質災害國家及區域應急技術中心。在長江流域、黃河流域、青藏高原等建設若干區域(流域)災害綜合風險監測預警試驗基地。支持普遍建立城市安全綜合監測預警中心,對城市運行態勢進行實時、全面、精準監測,實現城市安全重大風險隱患早識別、早預警、早處置。

8.防災減災科普宣教基地建設。

多年來,我國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培訓工作不斷深入推進,但仍存在防災減災課程開發不足、培訓力度不夠、培訓方式單一等問題,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

防災減災宣教體系建設。依托應急管理部宣教單位高校、企事業單位等資源,建設國家和省級防災減災宣教骨干力量。結合應急管理大學組建,籌建自然災害防治學院和專業學科,完善防災減災救災教學、課程設置和科研設施。建立重大災害事件案例庫,面向各級領導干部和指揮人員,開發線上培訓課程,推廣網課培訓,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專業決策指揮能力。

防災減災研究交流基地建設。依托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和國家自然災害綜合技術支撐機構,開展跨國跨區的巨災蘊育環境、發生機理、演變規律等方面的研究,完善減輕災害風險政策體系。加強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中國-東盟等多邊、雙邊應急救援合作,組織開展區域防災減災救災技術研究和國際學術交流。

9.自然災害保險服務能力建設。

目前,我國自然災害保險在災害風險評估和災害防治中作用發揮有限,亟需開展系統的服務能力建設和引導,促進全社會不斷提高災害風險管理水平。

利用保險行業資源優勢,依托保險機構、保險研究機構、行業社會組織等,掛牌建立防災減災保險研究基地和大數據創新應用實驗室,搭建多方參與的跨學科跨領域研究平臺,發適用于應對地震、地質氣象、水旱、海洋、森林草原火災等自然災害的保險產品。依托應急管理部門的災害風險數據和保險業承災體信息,建立完善國家災害風險數據庫,組織研發災害風險評估模型與仿真模擬,定期發布國家自然災害風險分析評估報告,引導防災減災領域保險業加快發展。堅持市場化原則,探索融合基層社會治理網格員與保險從業人員、基層防災減災網絡與保險機構服務網點,推動保險服務觸點向災害群測群防、預警信息傳遞、宣傳教育培訓等領域延伸,發揮保險資源的災害風險管理服務作用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把實施本規劃作為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的重要任務,結合實際編制本地區和本行業的防災減災規劃或實施方案,細化任務分工和階段目標,明確責任主體,加強與年度計劃的銜接。要優化整合資源,完善跨地區、跨部門規劃實施協同配合機制,統籌規劃任務和重大工程項目實施,確保各項目標如期實現。要加強規劃實施的宣傳引導,營造有利于規劃實施的良好氛圍。

(二)強化資金保障。

完善政府投入、分級分類負責的防災減災救災經費保障機制和應急征用補償機制。所需基本建設、設備購置、信息化建設等資金,本著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和按照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原則,在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合理安排。完善財、金融等政策,鼓勵和動員社會化資金投入,切實推動規劃相關任務和工程項目落實落地。

(三)強化考核評估。

建立規劃實施的管理、監測和評估制度,將規劃任務落實情況作為對地方和部門工作督查的重要內容。國家減災委員會辦公室組織開展規劃實施評估,分析實施進展情況并提出改進措施。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督促檢查,確保規劃實施取得實效。

 

 

 

?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新聞中心     |     業務范圍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蘇ICP備11029968號-1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省蘇計投資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班玛县| 西昌市| 奉新县| 永平县| 尉犁县| 周口市| 普兰店市| 昭平县| 黄大仙区| 石河子市| 昌邑市| 通渭县| 沙雅县| 黔江区| 福贡县| 广德县| 建始县| 习水县| 博白县| 博野县| 临湘市| 莲花县| 确山县| 汨罗市| 额济纳旗| 康平县| 新巴尔虎左旗| 两当县| 武平县| 调兵山市| 呼伦贝尔市| 全椒县| 寿阳县| 福清市| 岳阳市| 昌平区| 龙州县| 菏泽市| 甘肃省| 修武县| 泰安市|